
你听说了吗?上赛季CBA咱们本土的得分王,林葳,放着南京同曦队核心的位置不要,放着大好的钱途不要,突然说要去美国上大学了。
去俄勒冈大学。
打NCAA。
我第一次听到这消息,脑袋里也嗡了一下,这哥们儿想啥呢?在国内当明星球员,舒舒服服拿着高薪,球迷捧着,媒体追着,这不香吗?跑去美国,给一所大学当个“学生兵”,一切从零开始,万一打不出来,那可咋整?
这操作,在很多人眼里,跟“想不开”差不多。
但你要是知道另一个人的故事,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。
张镇麟,现在国家队和辽宁队的大红人,飞天遁地,打法劲爆。他那身板,那股子冲劲儿,看着就不像是咱们CBA“土生土长”的。
没错,他就是从NCAA回来的。
去CBA之前,张镇麟就在美国的大学联赛里摸爬滚打了两年。那边打球什么样?身边全是未来的NBA种子选手,个个都是身体怪物,训练强度和比赛节奏,跟咱们这边完全是两个概念。
你在那个环境里泡两年,每天跟这帮人玩命对抗,就像把一块铁扔进炼钢炉里反复捶打,出来能不变强吗?
所以你看张镇麟回到CBA,显得那么游刃有余,身体对抗完全不吃亏,技术也更全面。他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,告诉所有人,去美国上大学打球这条路,走得通,而且能让你变得更强。
林葳又不傻,他能看不到张镇麟这条路吗?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,这是一次想得透透的生涯规划。
可能有人会说,追梦是好,可也得吃饭啊。去美国上大学,没工资拿,那生活怎么办?
这就说到点子上了,时代变了。
以前去NCAA打球,确实是为爱发电,学校管你吃住训练,但一分钱商业收入都不能有,被抓到就完蛋。所以那时候去的,真得有点家底,还得有股子狠劲儿。
但现在,NCAA搞了个新政策,叫NIL。这东西说白了,就是允许大学球员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形象去接广告、搞代言,正大光明地挣钱。林葳在国内已经是明星了,自带流量,到了那边,商业价值一点不愁。
你看,人家这一步棋,既能去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地方提升自己,又不用担心饿肚子,甚至挣得可能比在CBA还多。这哪里是“想不开”,这简直是“想得太明白了”。
篮球梦想要,面包也要,两手抓,两手都硬。
其实,咱们中国人去闯荡NCAA这条路,真的挺久了。久到很多人都快忘了第一个走出去的人是谁。
那个人叫马健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大部分中国人对NBA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转播里那个遥远的篮球天堂。就在那个时候,马健,一个北京小伙,已经一头扎进了美国的大学篮球体系。
他去的是犹他大学。
那会儿可没现在这么好的条件,没经纪人团队帮你打理一切,没发达的网络让你随时跟家里联系。马健就一个人,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、文化,还有激烈的队内竞争。他甚至因为跟教练闹别扭,被死死地按在板凳上。
那种孤独和压力,是现在这帮孩子没法想象的。
马健就像一个孤独的破冰船,在所有人都没见过路的冰面上,硬生生撞出了一条航线。他没能像后来的姚明那样征服NBA,但他的那段经历,为后来所有想走出去的中国球员,点亮了一盏灯。
有了这盏灯,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。
崔永熙,今年夏天,不就拿到了一份NBA合同吗?虽然是双向合同,但那也是踏进了全世界最顶级的篮球联盟啊。正是他的成功,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,彻底激起了涟漪。
然后你就看到了,开拓者在选秀大会上挑中了咱们的小巨人杨瀚森,林葳也紧跟着宣布要去俄勒冈,还有在旧金山大学打球的王俊杰、赵维伦……
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心血来潮,这是一帮孩子,约好了似的,集体往外冲。
这背后,其实是整个中国篮球思路的转变。姚明当篮协主席那几年,不是搞了个“雏鹰计划”吗?就是把一帮十几岁的好苗子,早早地送到国外去培养,让他们提前见世面,适应高强度的环境。
现在,这批“小鹰”长大了,开始自己扇动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了。
当我们的篮球小子们不再把CBA当成唯一的终点,而是把它看作一个起点的时候,这事儿就有意思了。
他们跑出去,去看看更大的世界,这本身就比拿几个冠军有劲多了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